虎虎生風躍新程,虎滿乾坤虎滿門,讓心平靜修清淨,讓愛滿心懷蒼生...人生過客,相互為緣,互種心因,共營氛圍,相伴感恩。

2019年1月21日 星期一

意念是太極拳的靈魂







在太極拳鍛煉群中都知道練拳需用意不用力,要用什麼?不用什麼?暫且擱下字,而對練拳的字,拳界也有各自不同的解釋。如果字說得太深奧複雜,就會使人陷入雲裡霧裡,其實是一種心理現象,屬於心理學的範疇,心理是指感覺、知覺、記憶、思維、感情、性格、能力等的總稱,是客觀事物在頭腦中的反映。由於客觀事物作用於人的感覺器官而引起大腦思維活動所形成的條件反射,便成為心理的物質基礎即為。最初出現的心理現象是模糊或簡單的感覺,隨著客觀環境影響和大腦神經系統的不斷變化,就此出現了對客觀事物的感覺、知覺、記憶、思維、感情等,這便是的形成。所謂必須有所指向與具體內容,無指向性與無具體內容的是空洞而抽象的,有意必有所念,必有所思,也必有所識,稱為意念和意識,不可能無念無思無識地單獨存在。


太極拳的用,即是心意形意兩大類的結合,總稱為拳意。拳意也是太極拳的鍛煉內容與宗旨,也是練拳人思想與行為的綜合反映,思維為心相之屬於隱性,行為是形象之,屬於顯性。練拳可以不用拙力,但不可沒有意識,形象之意表現在外,是一招一式動作攻防技擊的用意,心相之意表現在內,是按拳勢的曲伸開合使氣血周流於全身,神貫於頂的用意。太極拳鍛煉中有關要求和要領,都在心意和形意中得到實現,並嚴格遵照拳理拳法隨時檢驗動作的正確性,這都稱為拳意。唐代詩人劉禹錫的《陋室銘》有雲:山不在高,有仙則名;水不在深,有龍則靈。如果用於太極拳鍛煉之中,這山中之仙和水中之龍,就是練拳所用之意。


(一)太極拳的無意勝有意
楊澄甫的《太極拳說十要》中的用意不用力之說,是根據拳論所雲上下前後左右皆然,凡此皆是意而來。意念貫穿著太極拳鍛煉的全過程,所以說意念是太極拳鍛煉的靈魂,人不能失去靈魂,練拳不需刻意用力,但不能沒有拳意。王宗嶽的《十三勢歌》有意氣君來骨肉臣之說。太極拳將意和氣比喻為君王,將軀體和四肢的骨與肉比喻為臣子,臣子應服從于君王,即軀體和四肢動作必須聽從於意氣的引導。對於雖都屬太極拳的內形部分,但也有主次之分,《十三勢行功心解》有心為令,氣為旗之說,古人所說的心即為大腦思維之意,能發號施令的是心意。氣屬於人體生命活動的基本物質之一,應為由君王所發號的令旗,故稱心意為號令,內氣為旗幟。
意念或意識在太極拳運動過程中,先是從無到有,後是從有到無,從無到有成為有意識,也稱顯意識,從有到無成為無意識,也稱潛意識。做任何事情都是從生疏到熟練階段必須要有意識引領,又從熟練到自然階段逐漸使意識淡化,習慣成自然而產生靈敏的條件反射,便進入到無意識狀態。無意識也是太極拳鍛煉到較高層次的體現,達到無我無為全身通透,所謂空而不空,不空而空,運動主體且與大自然融為一體。無意識並非一片空白的零意識,而是無須過分用意識的自然過程,也稱下意識或潛意識,太極拳鍛煉至此較高境界,便是此時無意勝有意。

看過金庸《天龍八部》書的人都知道,雲南段家武功有一種指法,稱六脈神劍,段譽在無意之間隨便一伸指,劍氣即出,威力無窮,但在有意識欲使用時,卻怎麼也使不出劍氣來。雖然武俠小說中有神秘和誇張的成分,而在武技中所講究的是無意勝有意,無招勝有招。太極拳或其他拳術在競技打鬥時,如果事先有意識地想好欲用何種手法和招式,心想欲打擊對方何處部位,要達到什麼樣的效果,則往往是不可能如願以償的。武技打鬥時出招用招,根本不需要有事先的思想準備,在搭手的接招變招時不可能用意識去支配,勝敗俱在一瞬間,這是一種自然的條件反射。關鍵在於熟能生巧,巧能生靈,靈動出於無意之中,所謂拳無拳,意無意,無意之中尚真意


(二)有意識與無意識之關聯
有意識也稱顯意識,是的顯露,練拳須用意識去引導動作,用意不用力便是刻意而為之,即上下前後左右皆然,凡此皆是意。無意識也稱潛意識,是的隱藏,練拳招式已呈自然狀態,水到渠成無須刻意地用心於動作。有意識與無意識都是太極拳鍛煉的心理現象,只是顯露與隱藏的區別,有意識與無意識也並非是各不相干,而是相互滲透,相互關聯,相互轉化的。無意識作為一種特殊的心理反應,具有零碎性、不自覺性和不可描述性,所以在一般情況下就難以捕捉。但是無意識又具有豐富性、能動性、活潑性,往往會在偶然間奇妙地突然湧現。

人的意識好比大海中的島嶼,有露出水面的可見部分,還有埋入水下的不可見部分,顯現在水面以上的可見部分為有意識或顯意識,隱藏在水面以下看不見的部分為無意識或潛意識。有意識與無意識的區別在於隱藏與顯露的關係,在太極拳鍛煉中顯露的是軀體及四肢外形,隱藏的是內在神、意、氣血。太極拳運動講究由內動帶領外動,全身各部位一動無有不動,才是周身成一家。內動帶領外動的順序是,始由意動,繼由氣動,再由腰動,後由四肢動。太極拳鍛煉達到高層次的無意識狀態,即如隱藏在水面底下的島礁,雖表面感覺不到卻實際存在,所謂空而不空,不空而空的空中有靈。如何理解用意不用力之說,對初學者來說有些道理是可以言傳,也有些道理難以言傳的只能意會。


無意識不是零意識,而是深埋在意識領域中的潛意識,屬於心理結構的深層因素,是暫時未曾明顯地表露而已。按其形成模式又可分為兩個層次,一是個人無意識,二是集體無意識。個人無意識是屬於個體的,它是由個人的情緒、願望、衝動、經驗以及模糊的知覺所組合而成。這些模糊的知覺和經驗等,平時被遺忘了,或因某種外來關係被壓抑起來,但在個人記憶中曾經有過。來自於個人無意識的偶然事件,是較容易被喚起到覺醒的意識中來,說明個人無意識並非處在深層。集體無意識是屬於人類各個世代的遺傳,還包括祖先們所積累的經驗影響,它是蘊藏著無窮的智慧和力量,對人類的精神創造和發展起著巨大的作用,這是深層的無意識。無論是建築在個人經驗基礎上的個人無意識,還是從祖先世世代代遺傳下的集體無意識,都能組成當今太極拳文化心理結構的深層部分,逐漸形成了人的意念、意象、思維、知覺、靈感等的認知活動。

(三)潛意識提供的情景資源
太極拳鍛煉中的無意識即是潛意識,在練拳過程中對有些道理較模糊而暫時理解不透的,即使是冥思苦想卻百思不得其解。對有些模糊的道理暫且放下就讓它沉澱在潛意識領域裡,慢慢地去消化去醞釀,經過一段時期一旦醞釀成熟,或在其他外在條件的觸發下,就會忽然湧現在意識之中,恍然大悟。由於太極拳融匯了中國數千年文化的精髓,其道理廣泛而深奧,不可能一次就能深刻領會明白透徹,但也並非是神秘莫測,可望而不可即。暫時放下並不等於丟棄不管,還須不斷鑽研和在實踐中逐漸領悟,在漸悟過程中獲取靈感,方能在適當的時候出現頓悟而豁然貫通。


無意識領域好比是無邊無際的地下海,隨時隨地會向我們提供新的情景資源,往往是以奇妙的和不可思議的方式,給我們送來新的啟示。在太極拳鍛煉過程中的用意不用力就是有意,有意也不是過分用意,過分的用意練拳會感到受累。待練拳到非常成熟時即趨向無意,無意也並非是一片空白的零意,無意之中尚真意,以實現虛淨松空的境界。此時的無意即為潛意識,在潛意識的領域中將呈現各種情景資源,達到無我無為的天人合一。在專心練拳過程中常常會有潛意識情景資源的提示,會在偶然間獲得了新的練拳認識和體悟,這些現象在太極拳鍛煉中會經常碰到。


太極拳的有些道理很難說清,有時在意想中感到很玄乎,好比人睡眠中的夢境,一般總認為日有所思夜有所夢,其實有些夢境的出現是從未想到過的情景,似乎有些離奇,這便是潛意識所提供的情景資源。太極拳鍛煉到了一定水準,便達到了無意識狀態,從有意到無意,從有招到無招,從有法到無法,都是練拳深入的過程。所謂:兵無常勢,拳無常法,太極無法,動即是法。此時的無意、無招、無法並非都成了零的狀態,而是由顯露變為隱藏,所謂無意之中有真,此真意即深入到了無意識領域,便成為太極拳鍛煉的情景資源。

(轉載網路)


名太極拳大師王培生先生曾明確地提出:「太極拳是一種意拳。「可見意念和太極拳的關係是密不可分的,在太極拳的習練中是重中之重,絕不能丟!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