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練習任何一個拳式動作,都要將身體分陰陽,分虛實,有開合,即有放大縮小。身體左邊縮小,則右邊放大;右邊縮小,則左邊放大;上身縮小,則下身放大;下身縮小,則上身放大;前面縮小,則後面放大;後面縮小,則前面放大。
2、任何手上動作開始前,應先放鬆兩肋,後松肩、肘、腕。
3、“松沉”,並不是整個身子低下去,只是命門以下地方松沉下去,命門以上地方還是向上升。
4、在拳式練習中,重點不在拳架定式。式與式之間的過度動作才至關重要。
5、當身體某處地方無法鬆開時,便不要再想該處地方,轉為鬆開緊張處地方之上或之下的地方。
6、練拳時,要經常保持"三空",即:手心空、胸空、腳心空。
7、"氣斂入骨"乃是用意將雙肩和背收向脊骨,並下沉至尾閭。
8、拳式練習時,身體要有起伏(或升降)。起伏是由於兩跨鬆開,身體受地心吸力影響慢慢向下沉。當下沉到底時,身體會自動反彈向上升。此原則由始至終貫切到整套拳式。
9、我們經常說"松沉"。怎樣才是沉?沉不是直往下跌,應像一張紙在空氣中平放地往下飄蕩。左邊沉,右邊升。然後,右邊沉,左邊升。這樣一飄一蕩掉到地上。
10、練氣勢要意想頭、背、胸、臀四張皮。任何時候只可以擴張其中一張皮。
11、做任何拳式動作都要有對待。例如:手向上動,則身向下沉(臀一張皮)。手向前伸,則身向後(背皮)。手走左,則身走右;手走右,則身走左。手與身好像互相對拉,或是好像一個球向四方八面膨脹。
12、任何一個拳式動作完成後,身法上須做到虛領頂勁,含胸拔背,松跨擴膝,手上勞宮穴透開,意氣到達手指。
13、必須在一式的動作完成到位後,才可開始下一式的動作,不可搶先。
14、任何一式動作都是由身體的"中線"開始,在"中線"結束。
15、如果手掌、手指能放鬆,手腕不僵、不丟、不折;則整個手掌和手指自然有脹滿感覺,手指亦會自然張開。絕不可用拙力將手指併攏或撐開。手指尖要虛領頂勁,指根氣沉丹田。
16、兩手如一手。背部好像有一條似有似無的虛線連著左右兩手。當一手下沉,另一手就受牽引上升。一手向內收,另一手就受牽引向外展。
17、當手一動,則應在意念上,該只手向四方八面張開。
18、手向前推出時,肩胛骨的位置要放鬆。手回收時,肩井穴(鎖骨)對下的位置要放鬆。
19、手向前伸,不能出圈。所謂"圈"者,是在身前形成的一個看不見,但自已能感覺到的一個圓圈。如手出圈,只要對方黏著,稍作牽引,人便失重心,身體往前傾倒。
20、松肩、沉肘和松腕的其中一種做法是:首先,整條手放鬆,用意推開肩關節,想像了一條水管的閥門被打開,一股水慢慢從肩流落上臂。當上臂充滿水後,肘受水的重量往下沉。繼而打開肘關節,讓水繼續流去前臂。待前臂也充滿了水後,打開腕關節,讓水流去手掌,再打開虎口,讓水最終流到指尖。
21、推手時,擬增加手上沉重量,不能光用力向下壓,而是虛領頂勁,領著身體向上升,則手上沉重量自然增加。如雙手向左移,則身體須向右走。同樣,如雙手向右移,則身體須向左走。
22、在練架子或推手時,要鬆開上肢的每個關節,包括:腕關節、肘關節、肩關節,可意想手腕關節內側、肘關節內側和肩關節內側都夾著一膨漲的小球,將每個關節推開。此外,若其中一隻手或兩手同時在胸前抱圓,則意想手彎和胸的中間位置有一圓球居中。此球可隨自己的心意脹大和縮小,亦即開與合。再進一步,意想身體是一個球。當意想球脹大,不單是手向前,身亦向後,肘兩側和身體兩側也向兩邊脹開,甚至頭頂和雙腳也上下伸展。因為球脹大是向四方八面同時脹大。
23、肩、肘、腕順序放鬆是"意"的訓練。目的是使手上任何部位聽從"意"的指揮。當手上功夫進步後,肩、肘、腕松的次序可任意組合。例如,腕、肘、肩。
24、想像身體如寺廟裡的一口鐘。兩腿內側為鐘的內壁,尾閭為鐘錘。鐘錘永遠只能在鐘內壁的範圍擺動。那就是說,尾閭在任何時候都不應與任何一腿重迭,否則便是雙重。
25、無論是打拳還是推手,作弓步時,後腳不可用力向後向下蹬,而是要開胯、擴膝,放鬆胯根、膝蓋和腳踝的關節。這樣,後腳才不會僵硬,重量流至腳板、腳指而反彈。反彈力倒頭傳至腳跟再傳至腿、腰……。這時腳跟會有上升的感覺,身體才能升沉轉動靈活。
26、當做弓步時,身體的重量從小腹放到前實腿的大腿內側處。想像前腿的胯和後腿的胯各有一氣球。前腿的胯根的氣球慢慢縮小,胯部隨之慢慢放鬆、內收下沉;後腿胯部的氣球慢慢擴大。
27、若身向左轉,則右腳先動,繼而左腳動;相反,若身向右轉,則左腳先動,繼而右腳動。但無論向左或向右轉,都必須虛領頂勁,用意將一邊身縮小,以脊椎為軸為主轉動,帶動整個身體轉動。 28、無論練拳還是推手,如要轉動脊椎,必須在原位上轉,不能在轉的同時,向前後左右任何一方移動。
29、兩腳虛實的轉換,在練架子時兩腳虛實的變換,例如坐步變弓步或反之,不應只是簡單地將實腳向前或向後撐,把身體推向前或推向後,使身體的重量,從地面直線地從一隻腳一交給另一隻腳。比較好的方法是,意想丹田像是一個水泵,而實腳的整條腿像貫滿了水。當兩腿進行虛實轉換時,丹田的水泵將實腿的水徐徐抽起抽走,然後徐徐貫入虛腿去。水的流動路線像一個倒轉的英文"∩"字母。在這樣的意想的抽水和注水的過程中,身體便自然向前或向後移動。所謂意想,不單純是想,還要真的像感覺到水在一條腿從下而上,經過丹田,然後從上而下流動。也就是說,我們要能"用意"來指揮水的流動路線。此外,除了要做到能夠以"意"來指揮水的流動路線外,還要能控制水的流動速度。水的流動速度要均勻,不要有停頓。如假設實腿的水量是從9開始,然後8,7,6….地減少,最後至0;
則注水的水量則是從0開始,然後1,2,3,4地增加至9。用意想所感覺到水的流動路線和速度,起初是很模糊和緩慢的。有時,感覺甚至會中斷。但隨著多練習,意想的感覺和速度便可以加快和加強。最快比電光火石還要快。這樣,才能達到太極拳的"用意不用力"、"手快不如意先"的原則。進行"意想"時,精神必須高度集中,不想其它東西。此外,在上述的腿上虛實變換的過程中,必須要虛靈頂勁和做到節節放鬆,節節貫串。這樣才能符合"一舉動,周身俱要輕靈,猶須貫串"的要求。當我們按照上述的方法來轉換兩腿間的虛實時,若能做到全身放鬆,轉換輕靈,在身體的重量全部從一腿轉換到另一條腿一刹那,會感覺到有一個力從地面向上反彈到實腳。我們應從腳底、腳踝關節、膝關節、胯等節節向上放鬆,讓這個反彈力隨著我們的心意去到身體的任何部份,作為該身體部份的動力來源。例如虛腳的上步或手上的掤勁。要注意,如果在地面反彈力的傳遞所經過的路線中,有不鬆開的地方,那麼,地面反彈力的傳遞便在身體不鬆開的地方中止。因此,在練架子時,必須要全身鬆開,節節放鬆,節節貫串,一動接另一動,不許有停滯。
30、太極拳系內家拳,力出於骨,勁蓄於筋,不求皮堅肉厚,而求氣沉骨堅,故無張筋錯骨之苦,無跳躍奮力之勞,順其自然,求先天之本能,為返本歸原之功夫。
31、練太極拳有三到:神到、意到、形到,如身法正確,神意俱到,則進步甚速,每日有不同之感覺,學者宜細心體味之。
32、如身法不合,神意不到,如火煮空鐺,到老無成,有十年太極拳不如三年外家拳之譏,故第一須勤,第二須悟,功夫如何,視智能如何,但勤能補拙。
33、練習時呼吸,要自然呼吸,不要勉強行深呼吸,功夫純熟,自然呼吸調勻,不則有害無益。
34、太極十三式,本為導引功夫,導引者,導引氣血也,故功夫純熟,氣血調勻,百病消除,千萬不可自作聰明,如舌頂之上顎,氣沉丹田等類,功夫到後,自然氣沉丹田,而行百脈,此乃自然之理,不可以人力強求。
35、松肩垂肘,乃言力不可聚於肩背,要將力移至臂部肘前一節,此乃意會而不能言傳者,學者要細心體味,不可泥而行之,不得滯重力沉,難於輕靈。
36、提頂吊襠,提頂要天柱 (背脊)直也,吊襠氣由尾閭向上提也,收勁時胸要稍稍含虛,發勁時要天柱中直,切不可含胸駝背,致肺部受傷。
37、練拳一次至少三趟,第一趟開展筋骨,第二趟校正姿勢,第三趟再加意形,純熟之後,一出手便有意形,則進步更速。倘每次一趟,日練十餘趟,亦無用處,如年老活動血脈者,不在此限。
38、知覺懂勁,要多推手,自得黏連貼隨之妙,如無對手,勤練架子,時時以兩臂摸勁,假想敵人進攻,我以何法制之,日久亦能懂勁。
39、推手時要細心揣摩,不可將對方推出以為笑樂,務要使我之重心,對方不能捉摸;對方之重心,時時在我手中。
40、太極拳行住坐臥,皆可行功,其法以心行氣而求知覺,譬如無意之間,取一茶杯,用力持之,如何感覺,不用力持之,如何感覺,行路之時,舉步之輕重,立定之時,屈腿而立,直腿而立,一足著力,雙足著力,均可體驗之。
41、架子練熟,推手入門,乃講功勁,太極拳有粘動勁,跟隨勁、輕靈勁、沉勁、內勁、提勁、搓勁、揉勁、貼勁、扶勁、按勁、入骨勁、牽動勁、掛勁、搖動勁、寸勁、脆勁、抖勁、去勁、冷不防勁、分寸勁、蓄勁、放箭勁、等勁等等以上諸勁,僅述大概。領略各種勁,在知覺運動中求之,一人求之較難,二人求之較易,因人是活物,發勁之外,尚有靈感作用,務在人身上求之,如無對象,在空氣中求之,如打沙包、轉鋼球,俱無用也。
42、人乃動物,並具靈感,譬如我以拳擊一人,彼人當以手推開,或身子閃開,決不能靜立待打,抵抗人之本能也。靜物則不然,如懸一沙包,垂懸不動,拳擊之後,當前後鼓蕩,然其鼓蕩之路線,乃一定之路線,向左擊之,向右蕩回,此乃物之反應也,人則不然,一拳擊去,對方能抗能空,變化無定,此人之反應也。拳術家有三字穩、准、狠,等閒我不發勁,發則所當披靡,然何以求穩准狠,先須求靈感,如何求靈感,讀者應在王宗岳先生行功論內求之,即彼不動己不動,彼微動己先動,須在似動未動之時,意未起形未動之間,爭此先著,所當披靡矣。
43、或雲練太極拳後,不可舉重物,不可用蠻力,此則未必盡然,未學太極拳,一身笨力,全體緊張,既學太極拳,全體鬆軟,筋暢氣通,務必練去全身緊張,仍須保持原來之笨力,因鬆軟之後,笨力變為真勁矣。昔人謂笨力稱之曰膂力,其力在肩膂之間也。不能主宰于腰,形於手指也。故笨力為本錢,鬆軟是用法,用得其法,小本錢可做大事業,不得其法,本錢雖大,事業無成也,故得太極拳真理以後,舉重摔角,拍球賽跑,隨意可也,不必禁忌,但依編者愚見,各種運動,不如多打幾趟拳。
44、經雲一陰一陽謂之道,太極即陰陽也,在此原子時代,何物非陰陽,故行功論有雲,偏沉則隨,雙重則滯,偏沉雙重,陰陽不勻也,故讀者于舉手投足,務須注意,一陰一陽,一虛一實,老子曰,吾善藏其餘,祈揣摩之。
45、太極文武解,文武二字,乃神形之意也,文以養身,武以禦敵。
46、孟子曰“盡其心者,知其性也。知其性,則知天矣。”火之炎上,性也,水之潤下,性也,此物之性也。春茂秋殺,天之性也。惡勞好逸,懼死貪生,此人之性也。然火遇風可吹之使下,水之遇火,能蒸之使上,松柏心堅,秋冬不凋,人知禮義,見義勇為,此乃易後天之性返入先天也。人未練拳之時百脈滯塞,筋緊縮而短,故力聚於肩膂,既練之後,百脈暢通,筋長力舒,由肩而臂,由臂而腕,由腕而形於手指,漸漸棄後天而轉入先天,如得先天本能,則神妙不可思議,學者得此勁後,當知餘言之不謬也。
△董英傑先生拳照
47、太極拳是修煉以頭腦和心靈的功夫為主,非拳腳功夫。
48、無論動靜,保侍中定,否則有過或不及之虞。
49、牢記七字:中定、整體、不用力;推手時加五個字:順方向轉圈(用意順對方來勁方向轉圈),共十二字可得太極拳體用之功夫。
50、行功盤架都必須“先在心,後在身“的意動形隨,更注意心意的修煉和運用。此為精髓。
51、以意導氣,氣運身。意到氣到勁到。
52、與對手接觸處,我用意收(即吸)將對方來勁引之腳下,使對方根浮起(氣亦浮起),我借地反作用力把對方發出,即是“呼”,故太極拳“呼吸”非人口鼻之呼吸也。
53、太極拳的“呼吸”指蓄、發、開、合、收、放。“吸”是蓄勁過程,“呼”是發勁過程。即是周身氣勢的收小和放大。
54、要內動不令人知,運用內氣潛行來支配形體而適應敵之變化。
55、修煉太極拳之內功精要:守住中定盤拳架,一收一放變陰陽。一動整體帶旋轉,切記用意不用力。
56、練太極拳一不用氣,用氣則滯,二不用力,用力則斷,三不用法,有法即有盡(先有法後無法),則可望最高境界。
57、太極拳外練手、眼、身、步,內練神、意、氣、勁。內外八個方面高度統一了,才能夠達到協調完整,周身一家的要求。
58、千招易得,一勁難求。接手四梢空,一接點中求。
59、內勁達到高深境界後,陰陽相濟,“意、形、氣、力”融為一體。不用走化,即用內功發人。“敷、蓋、對、吞”的功夫即指此。
60、盤架子必須式式做到“有上必隅下,有前必隅後,有左必隅右,力起於根,發於脊、形於手,用意不用力”就能功到自然成。
61、一代宗師楊澄浦說過“不懂頂頭懸,白練三十年”。意識上百會穴有一小繩上提,下巴要微內收。脖子要後靠,靠著衣領。
62、太極拳講究“留餘”,腿不能蹬直,手也不能伸直。要留點餘地,留餘地是為了更好的變化。即便在發勁的時候也要打出八九分,留上一兩分,不能把全身的勁整個往外打。
63、人有四個生理的自然彎曲,頸椎、胸椎、腰椎和尾閭。頸椎是向前的,下顎內收,頂勁領起,是為了把頸椎拔伸。胸椎是向後的,含胸是為了胸椎的拉伸。腰椎又是向前的,塌腰不是往前頂腰,這樣就把腰頂死了,內氣不能暢通,上下身形成脫節。腰、襠、胯是連接人體上下體的樞紐,這一塊一定要它通暢、松活,才能上下相隨周身一家。應在松胯的前提下尾閭下垂,尾閭像一個秤砣一樣往下墜,往下拉。與頂勁形成對拉整個身軀像一張弓。一身備五弓,最重要的就是這個身弓。在松胯下沉的基礎上,打拳就像坐在凳子上,尾閭向下一個垂線,兩個膝關節向下一垂線,形成一個不停變化的三角形。
64、屈膝松胯開襠,開襠要很飽滿地向外撐勁。開襠不是兩膝越往外開叫開襠,而是會陰穴開才是開。腿前後都開才是開。
65、虛腳的扣很重要,要先扣腳尖再外翻,勁才飽滿。
66、太極拳又稱為“掤勁拳”。從起勢開始一招一式掤勁都不能丟,動作要飽滿,掤勁是太極八法中的第一勁,也是貫穿始終的。
67、太極拳符合儒家道家的哲理,不丟不頂,不卑不亢,不貪不欠。做人也是這樣,拳練好了也是對個人的修煉。
68、練太極要循序漸進,一步一個腳印,一層一層地來,一層功夫一層體會。一層深一層,層層妙無窮。
69、練拳時要做到“三平”:頭要平,肩要平,胯要平。
70、太極拳要求要有整體勁,外三合要合好,還要交叉相合。懶紮衣時右手像有根繩子把左腳帶過來;單鞭也同樣,左手打開時右腳跟著扣過來。後塌前碾纏的勁要出來。擊地拳轉身時、金剛搗碓提腿震腳時、金剛搗碓轉身時都像是有皮筋扯著一樣,既協調又清清楚楚。
71、先倒重心再轉腰,不要倒重心和轉腰一起來。
72、松還有幾個階段:第一是不知松,動作僵硬,說得多了你有了一點體會,但還是不會松。第二是不敢松,有放鬆的意識了,但腿上沒勁,想松松不了,一開步松沉腿直發抖也松不下來。第三是不能松,到了一定時間,腿上有勁了,也知道松的好處和怎樣松了,但細節做不好。真正鬆開的目的並不是把勁都丟掉,是為了讓全身各部位協調起來,更好地重新組合。比如發力時有向前伸的肌肉,也有向後的拉扯的肌肉,讓你放鬆在發力的一瞬間再用力,就是盡可能的減少對抗肌的用力,如果有一百斤的力達到稍節還有八九十斤的力。若非常緊張的話可能只剩下二三十斤的力了。就像電的損耗一樣,在傳導的過程中損耗掉了。
73、發勁前要蓄好勁,蓄勁如開弓,發勁如放箭。
74、做纏絲練習時,要身體帶動,以身領手,手隨身轉。大圈是公轉,公轉好學,學一套拳就會了,有了型,會劃大圈。但有沒有內涵,就要看順逆纏絲、螺旋纏繞的自轉運動。自轉要與公轉相結合,內容就更豐富了。
75、太極拳有很多剪刀勁,反方向的勁。手和膝用的是相反的力量,膝在人腿外內扣時上肢的勁向外走,反之膝在人內時勁向裡走(或腳向外掃,上肢的勁向裡來),相反的方向運動成為剪刀力。掌握了這個原理,可自由發揮。
76、陳鑫的《纏絲勁論》說的就是纏絲勁是太極拳的精華,不懂此勁不懂拳。不懂得纏絲就是不懂拳,就是瞎胡練。重心要到位:年齡小的蹲得低一些,年齡大的架子高一些,但不管高低重心要到位。比如:懶紮衣式的右腿,膝關節要和右腳尖相對照,要垂直,才有支撐力。否則,一推就倒。
77、虛腳要扣,扣好再松胯。才能夠圓襠,圓襠可下盤更穩,八面支撐。
78、倒換重心時要始終保持襠走後弧、膝走八字的方式。這是一個規律。
79、掩手肱拳的發力不能只注意右手的拳頭上,要把注意力放在左手上,左肘的後肘尖上。左肘肘勁打得好,右手的力量才能大。右邊的力要往前,擰腰扣襠,松左胯,為右邊讓開道。(把左邊的門打開,右邊才能過得去),右腿要蹬地,結合松胯轉腰,以腰為軸產生旋轉,形成離心力。如傘上的水珠,要把它摔下來,手一擰傘把,水珠就形成了一個切線下來,不會隨著傘邊走圓的弧線,這是離心力形成的切線。前拳後肘要對稱,要在一個平行面。還有,打前要收好,蓄而後發。欲右先左,欲左先右。蓄勁如開弓,發勁如放箭。發勁時要發聲,通過鼻口自然發出“哼”的聲音。
80、打拳過程中,上肢(如單鞭)既不能挺,雙手不能拉得太直,也不能丟,要舒展飽滿。手型在到位的時候要坐腕,中指領勁,形成外邊有掤勁,裡邊有撐勁。
【資料來自網路】